首页 > 学子心声 > 华人父母教育子女观:放手背后是深情挚爱
如何教育孩子对海外华人是一个时谈时新的话题,有人曾说,在没有遇到棘手的问题之前,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成功的教育家,可是常常一遇到问题就罔顾不暇,抱怨自家的儿女不如人。教育是面对活生生的人,没有任何现成思维方式可遵循,一旦落实即为僵死的教条,恐怕难逃避疾风骤雨般冲突和矛盾的命运,如何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春风莞尔间扮演好育人的角色,记者在华夏中文学校遇到陈医生夫妇,其育女经验可能会有所启迪。
陈医生的女儿是啦啦队队长、女子曲棍球队长和田径队队长,私立名校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私立名校选修经济,目前在纽约福布斯杂志社实习。是华人社区里知名的令家长省心、骄傲的例子,但现实往往没有看起来那样简单。陈太太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女性,总是希望帮助女儿避免走弯路,但陈太太的女儿非常独立,有思想,她坚持:“我就是要走弯路,因为我要选择自己要走的路。”
美国孩子放学回来基本上没有家庭作业,于是女儿对妈妈布置的课外作业很抵触,考试98分陈太太也要求孩子反省为什么没有拿满分,孩子认为考得这么好还得不到母亲的肯定。陈医生夫妇回忆那段“燃烧的岁月”时说,那时母女俩常吵得一塌糊涂,因为还有更让她放心不下的事,比如14岁开始交男朋友,配时髦手机以及在别人家过夜,这一切都与秉持中国传统规范的陈太太对“乖孩子”的期待格格不入。
私立学校的家长联系紧密,喝茶的时候陈太太说起自己的种种顾虑后遭到一致“炮轰”,“你管得也太多了”,“你要相信和鼓励她”。后来,陈太太懂得了让步,因为她渐渐明白孩子在外要努力适应美国社会做一名美国人,在家里还要受种种约束,负载父母希望她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压着实不易。当她理解了孩子真实的艰难与实际的需要时,血浓于水的亲情自然融化了母女之间的疙瘩。她支持女儿适应美国社会的努力,同时用骨子里的中国价值观去影响她、祝福她。
陈太太说,父母不可能管孩子一辈子,而且父母自认为正确、要求他们服从的难道就一定对吗?孩子开心与否最重要,如果他听从你但是很不开心,父母应当反省自己的决定。道路是自己选的,错了是财富也没有怨言,而母亲总是不敢轻易放手,担心因为自己的疏忽让女儿走了弯路,却没有想到孩子要求自我独立的意愿这样强烈,于是,做母亲的不敢强迫她怎么做,只是以提建议的方式、商量的口吻、作朋友的“幌子”分享意见和价值观。陈太太说,孩子最让她放心和满意的是,“她很开心,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有的孩子被家长安排得太好了,上大学开始独立生活时,有的不知道该怎么做,有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茫然没了主意。曾经有位华人孩子,中学就读名校时成绩数一数二,考入常青藤大学后第一学期连续得了两个D,自己和父母的心理落差都特别大。陈医生和太太反复强调,“孩子开心”最重要,其实,身心健康,对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很自信应当是父母为孩子所做的最好预备。成绩只是身外名利,做给家长看的,不是为自己,一旦不需要成绩来证明自己时,他们茫然间失去了自我。进入大学这样的小社会时,他们才猛然意识到自己欠缺很多预备,已经和自强自立的同学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