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年仅7岁的珍妮随父母移民澳大利亚。在新国度里生活,对大人和孩子来说都是巨大挑战。珍妮的父母需要面对不熟悉当地民事政策、就业难和贷款买房压力大等生计问题,而刚上小学的珍妮也有环境不适应、语言不通等困难。
那时,她回到家里常常说“我讨厌澳洲”等抱怨的话。幸好珍妮的父母都曾是英语教师,他们帮助女儿很快克服了语言关,并鼓励她与其他民族背景的孩子交往。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珍妮很快就适应了学校环境。
珍妮的父亲张学丰在澳大利亚新州教育部门任职。他告诉记者,移民子女的语言和如何融入主流社会其实无需过分担忧,该担忧的倒是他们的中文水平和对祖(籍)国及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回顾珍妮的成长,父亲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华裔青少年要很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一定要凭真才实学、良好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活动能力;二是父母在鼓励孩子靠学识和能力融入主流社会的同时,一定要培育他们的中国心。
他说,这绝不是文化沙文主义。西方不少普通人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偏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完全消除。在融入主流社会的同时,海外华人有义务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以善为本的优良传统。
建立以华人血缘文化为纽带的新体系和价值关系
在澳大利亚华人家庭的孩子们一般受到两种文化的熏陶,一种是澳大利亚文化,另一种是父母的中华文化。他们白天在学校接触的是主流文化和教育,晚上回到家里,父母则坚持与他们用中文交谈。
郭生祥说,今天澳大利亚华人的下一代,不光有普通代沟的通病,还显现出更普遍的文化冲突现象。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血缘关系的民族,所以需要仔细研究血缘关系的扩张能力、演化规律,探索建立一种更广泛地以华人血缘文化为纽带的全球性的新网络体系和价值关系。
澳大利亚联储银行信用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家郭生祥说,澳大利亚的课堂教育强调动手、应用和实践,提倡辩论和逻辑分析,还注重团体协作。在知识教育外,老师和同学们彼此鼓励、赞美、引导、激励,这是接受知识、学会做人、相会相处教育中最重要的方式方法,是愉快人生、阳光人生的根本之道。
个人情况不同留学生暑假的意义也不同
在这个暑期,180余名通过“绿色通道”(Green Path)来到仅加拿大一个多月的留学生们最关心的是如何攻克语言课程、适应本地环境。这群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学生要在多伦多大学士嘉堡校区攻读近三个月的语言课,随后在秋季与全体新生一起正式开始大学一年级的生活。
来自四川的贾姓学生和大部分选择工商管理专业的“绿色通道”同学不同,以数学作为她的大学方向。她认为目前的语言课程比较轻松、压力不大,因此有时间参加活动、逛市中心、四处游玩。游览了多伦多市的许多景点之后,她很喜欢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但许多文化和生活上的细节还需要慢慢适应。
暑期是新生的起跑线,也是毕业生的终点站。毕业后,大多数留学生面临的是回国发展、本地工作和继续求学三选一的境地。
6月拿到一纸毕业证书后,一名邱姓留学生即将飞回家乡南京。他在加拿大的日子已经寥寥无几,因此抓紧最后的机会和朋友相聚。就读工商管理的他选择回国,一方 面是因为家庭的因素,一方面也有个人的意愿。他有涉足餐饮业的想法,因此选择在环境更熟悉、人脉更宽广的家乡实验这一理想。他说,选择“海归”的学生大多 是因为工作有家里安排,但近年来回流的人数可能呈下降趋势。
来自北京的张姓同学完成夏天的四门课程后就要离开大学的校园。他会在暑期末短暂回国,之后回到多伦多,寻找和他的金融专业相关的工作。他认为,经过五年多的留学生涯,他被加拿大这个成熟、富饶的国家所吸引,因此决定留在这边工作,之后再选择移民。他表示,身边有很多毕业班的同学选择了本地工作、移民这条路,因此都趁暑假抓紧递简历、找工作。
还有的学生半工半读,趁着暑期找一份临时工。除了学习和工作之外,许多留学生也给自己放个轻松的暑假,或回国探亲访友,或去美国、古巴等地旅游,抛开书本、享受年轻的人生。
学习成绩优异的崇姓学生收到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金融工程硕士学位(Master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录取通知书后,今年秋季就将踏上攻读硕士学业的旅程,这个夏天是她在多伦多大学的最后一段时光。她说,周围有不少华人学生和她一样,选择硕士乃至博士继续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