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附中高三学生姜砺砺这几天正被甜蜜的“烦恼”围绕着:上月末她收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3个月前她被耶鲁大学提前录取,现在必须在两所世界顶尖名校间作出取舍,一向很有主见的姜砺砺竟也一时举棋不定。
在上外附中,有着姜砺砺同样“烦恼”的学生不在少数,截至目前,该校已有近70名高三学生陆续收到国外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不少学生手握多张名校“入场券”。
以往中国家庭选择让孩子出国,有不少是为了逃避国内高考残酷的竞争,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优秀高中生将眼光瞄准世界顶尖名校。“能被世界顶尖高校看中,足以说明这些学生已经能与国外优秀高中生同台竞技。”上外附中高三年级组副组长朱江这样分析,但她同时也指出,我们的学生愿意“冒险”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也反映出国内高校对优秀高中生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高分、高分,还是高分
“很多人羡慕我们不用参加高考,其实他们不知道,申请国外名校的过程远比国内高考艰辛。”和姜砺砺同时收到哈佛录取通知书的尹禺然说,“每年哈佛本科申请人数都在三四万,而实际录取率不到7%,今年更是创历史新低,仅为6.2%。没有过硬的成绩、突出的才能,很难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被世界名校录取,考试成绩并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但没有高分又是万万不可的,在申请美国常春藤盟校的学生中,SAT1考试拿满分的都是“一抓一把”。SAT是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推出的学术能力评估考试,也被称为“美国高考”。
不像参加国内高考的学生,复习有老师全程指导,准备SAT考试完全靠学生自己摸着石头过河。除了TOEFL、SAT,近几年国外一些顶尖高校还要求申请者提供AP考试成绩。AP即大学预修课程,提供美国高校一年级的20门课,考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水平选择。这对中学生来说无疑是有相当难度的。被牛津大学录取的袁幼林是个“AP高手”,牛津要求三门AP成绩,而他却选了五门。对付微积分BC级和数理统计,他找来国内高校教材恶补,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人文地理,他索性直接拿着美国高校教材自学。差不多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就进了考场,结果五门课都拿到了“5分”的满分。
最“痛苦”的是认识自己
国外高校的选拔,不光看考试成绩,还要多方面考察申请者的综合能力和个性特点,因此学生递交的申请书则成了展示出众才能的最重要载体,对录取与否影响重大。“申请书上的自我介绍,一定要让对方记住你。”在尹禺然看来,申请的过程就是自我审视的过程,“这相当痛苦”。
“我们从小到大只知道上课、考试,对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几乎没有想法,也似乎没有必要去想。但现在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这些并不遥远的问题。”尹禺然在电脑桌面上足足存了127个文档“剖析”自己,“感觉这是我人生最富哲理的一段时间。”
杨韵雯已收到美国鲍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也有过同样的“痛苦”经历。“我差不多准备了几个月时间,上课、放学,甚至吃饭、睡觉都在想这个申请书怎么写。”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逐世界名校的竞争激烈程度超乎学生们的想象。“国内高考,再顶尖的名校都有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分数线,但申请美国名校却心里没底。”姜砺砺2010年参加美国高中生精英夏令营时结识了一个“超人”,他在数学和计算机方面有专长,同时还是国家管弦乐团的大提琴手和国家篮球队队员。“与这些国外同龄人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对这样的“痛苦”,袁幼林很愿意承受。“申请国外高校,不断审视自己,完全是自己的选择,再辛苦我也愿意接受。”
国外名校的吸引力在哪里
按朱江的说法,这些被国外名校录取的学生不少人已经获得国内名校的预录取资格,但他们选择了一条更艰辛、更不确定的道路,这是为什么?采访中,记者发现,上外附中的这些学生都曾走出国门,与国外高中生交流,近距离体验过传说中的西方教育模式。
姜砺砺提到的那个“超人”朋友,在选择高校时竟然放弃麻省理工学院,而选择排名相对落后的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原因很简单,他特别喜欢大提琴,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有他心仪的乐队。
“感觉国外高中生和我们追求的东西有很大不同,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而我们的学生想法单一,选择高校很少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都是根据成绩高低决定的。”
尹禺然通过网络看过不少国外高校的开放课程,像哈佛的“幸福课”,年轻的讲师深入浅出地教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森特学院“行走的哲学”,导师带着学生穿越自然保护区、墓地、战场,在漫步中感悟康德哲学;康奈尔大学甚至还开设了一门“爬树课”,教学生如何安全地爬上任何一棵树,并在上面自由移动,甚至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这样的课堂太神奇了!”
已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的王贝妮,高一时参加哈佛高中生暑期班,7个星期的课程让她有机会深入了解当地教育,也最终促使她决定选择国外高校。
“这个暑期班百分之七八十是美国的优秀高中生。哈佛的教授亲自为我们上课,那感觉就像上大学一样,整天忙着调查、研究、写论文。”王贝妮选的是“国际关系课程”,最大的感受是:“哈佛教授不是跟着教材上课的,他鼓励学生与他互动,发表观点。知识并不是硬塞给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