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有没有哪位朋友知道山区道路交通管理方面的论文?

有没有哪位朋友知道山区道路交通管理方面的论文?

解答:

山区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供你参考)

【摘 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是对人、车、路和环境四大要素的统一、科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表现出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但在道路交通活动中,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受到人、车、路、环境等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本文以湖北省恩施州近年来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为例,分别从人、车、路及环境四个方面对影响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符合山区道路实际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道路 交通事故 成因分析 预防措施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汽车越来越多地驶入寻常百姓家。然而,与汽车如影随形的交通事故,也在中国的城乡道路上四处游走。它出没无常,暴虐凶残,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导演着一幕又一幕惨烈的人间悲剧。上个世纪,在第一辆汽车诞生之后,我们这个星球曾经发生过两场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2000万人丧失生命;第二次世界大战,3600万人化为硝烟。然而,一个更为残酷的事实被人们忽略了,那就是自第一辆汽车问世至今的一百多年间,已有4000多万人惨死在飞旋的车轮下!道路交通伤害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20多万人死于交通事故,数百万人受伤或致残。全球每年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180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占10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50254起,死亡98738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8亿元,平均每天270人死于交通事故。面对这样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探讨道路交通事故的成因及其预防措施,自然成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长期研究的课题。

  二、恩施州近年来道路交通事故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恩施州地处鄂西南山区,通车里程23313.12公里,坡陡弯急的路段占80%,遇有雨、雾、雪、冰冻等恶劣气候,极易发生车辆失控冲出路面翻车、坠崖的道路交通事故。2000年至2006年8月,全州共发生上报道路交通事故3943起,死亡1218人,伤3798人。其中,一次死亡3人以上97起,死亡439人,伤912人;一次死亡10人以上6起,死亡97人,伤171人。据统计分析,上述道路交通事故有以下特点:
  一是外省车辆在我州肇事严重。2000年至2006年8月,外省车辆在我州发生交通事故2485起,占63.02%,死亡564人,占46.3%,伤2192人,占57.71%。其中,重庆车辆353起,位居第一。
  二是3年以下驾龄肇事十分普遍。2000年至2006年8月,3年以下驾龄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1308起,占33.17%。
  三是恶劣气候条件下交通事故频发。2000年至2006年8月,全州雨、雪、雾天发生交通事故1052起,占26.68%,死亡311人,占25.53%,伤1053人,占27.73%。
  四是非营运和非客运车辆肇事突出。2000年至2006年8月,非营运、非客运车辆发生交通事故1714起,占43.47%,死亡925人,占75.94%,伤1533人,占40.36%。
  五是机动车夜间肇事现象居多。2000年至2006年8月,机动车在22时至次日凌晨6时,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36起,占11.06%。
  针对恩施州目前道路交通事故面临的严峻形势,笔者认为,应当从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分析入手,研究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

三、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

  道路交通事故是在特定的交通环境影响下,由于人、车、路、环境诸要素配合失调偶然发生的。因此,分析交通事故成因最主要的是分析人、车、路、环境对交通事故形成的影响,可用下式来描述事故的产生:A=f(P,V,R,E)。式中:A为发生交通事故的行为;P为影响交通安全的人力因素;V为影响交通安全的车辆因素;R为影响交通安全的道路因素;E为影响交通安全的环境因素。
  (一)人力因素。人是影响交通安全最活跃的因素。在人—车—路—交通环境构成的体系中,车辆由人驾驶,道路由人使用,交通环境由人管理。因此,对交通安全的研究应从人开始。据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6年8月,恩施州因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违法行为导致交通事故3628起,造成1009人死亡,其中,酒后驾驶、疲劳驾驶、逆向行驶、超速、违法超车、会车、占道行驶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共造成493人死亡。统计数据同时表明,超速行驶、非客运车辆载客、无证驾驶、夜间行驶成为马路四大“杀手”。
  另外,非机动车骑乘人员和行人缺乏交通安全意识,自我防范意识差,无视交通规则,从而引发的交通事故也为数不少。2000年至2006年8月,全州因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和乘车人违反交通法规导致交通事故64起,造成40人死亡。所以,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的改善是提高交通安全水平、减少交通事故的决定性因素。
  (二)车辆因素。车辆是现代道路交通的主要运行工具。车辆技术状况的好坏,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恩施州2000年至2006年8月的道路交通事故中,单车事故占596起,造成173人死亡,这类事故通常是由于肇事车辆安全技术状况不良引起的。如车辆制动失灵、制动不良、机件失灵、灯光失效和车辆装载超高、超宽、超载、货物绑扎不牢固等。
  对客货运输企业而言,由于单位维修制度不完善、不落实,车辆检验方法落后,致使一些车辆常常因带病行驶而肇事,这也是车辆本身造成事故的原因。据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统计资料分析,制动系和转向系故障是车辆因素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现有运行车辆中有50%左右属于机构失调、带病运行,特别是个体车辆和挂靠车辆更为严重。这些都构成了交通事故的机械隐患。
  (三)道路因素。道路本身的技术等级、设施条件及交通环境作为构成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它们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改革开放以来,恩施州机动车和驾驶人的数量每年分别以20%的速度递增,远远超过交通基础设施增长速度,而全州低等级公路较多,道路狭窄或破损,大部分道路没有设立中央分隔带和路边两侧护拦,警告、限制等标志数量不足、标志不清不规范、符号模糊难以辨认,这些都从客观上增加了道路交通伤亡事故的发生率。
  从道路的设计与施工来分析。第一,道路的线形设计和线形组合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非常大,常见的设计缺陷有:直线路段过长,驾驶人容易疲劳;弯道和凸形竖曲线半径过小,驾驶人的行车视距变小,视盲区增大;道路坡度(纵坡)过大;用短直线连接两个同向曲线;道路路面的附着系数过低等。第二,道路施工质量的好坏,对安全行车也有密切关系,如施工时路基压实度不足,会造成路基的不均匀沉降,从而破坏路面,影响交通安全。
  (四)环境因素。交通环境主要是指天气状况、道路安全设施、噪声污染以及道路交通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驾驶人行车的工作状况,不仅受道路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到道路交通环境的影响。
  第一,交通量的影响。在影响驾驶人行车的诸多交通因素中,交通量的影响起着主导作用。交通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驾驶人的心理紧张程度,也影响着交通事故率的高低。在交通量很小时,车辆的行驶主要取决于车辆本身的性能。这个阶段的交通肇事往往是由于高速行驶、冒险行车、汽车的运行与道路条件不相适应所致。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加,交通条件逐渐成为影响安全行车的主要因素,由于车辆的相互干扰、互成障碍,超车不当,避让不及,常导致交通肇事。因此,在行车中,妥善掌握行车速度是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环节。
  第二,交通混杂程度与行车速度的影响。有人在德国的高速公路上调查发现,在稳定的小客车交通流中,若混入载货汽车,交通事故率将随载货汽车的混杂率的增大而急剧增大。我国的道路多为双车道混合式交通,由于各种机动车在一条道路上行驶,其动力性不同、行车速度相差很大,特别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差异更大。
  第三,交通信息特征的影响。汽车是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行驶的,行车过程中,驾驶人总是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从不断变化着的交通环境中获得信息,并通过对他们的识别、分析、判断和选择,做出相应的反应。经过分析调查发现,当道路的安全保证较高,而驾驶人的“信息”又并非十分安全的道路交通环境为最佳,最差的是不具备较好的安全行驶条件而给予驾驶员的“信息”又相当“安全”。因此,交通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改善交通环境,设置合适的交通标志和和谐的道路景观来调节道路的安全保证与驾驶人安全感之间的关系,使其转向有利于交通安全的组合。


  四、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措施

  (一)针对人力因素引发交通事故的预防措施
  在交通事故预防的诸多因素中,人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强化对人的教育和管理,是从源头上有效预防交通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
  第一,对机动车驾驶人的教育管理。首先,申请办理驾驶证的人员,要到正规培训学校按教学大纲接受培训和操作,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按交通法规、机械常识、桩考、路考进行考试,考试合格后实习,实习期满半年以上的,方可领取正式驾驶证。对于不能正确掌握安全驾驶技能或其它原因不能保证安全因素的人员,坚决不能核发正式驾驶证。其次,国家应增设机动车驾驶人适应性检测机构,统一标准,对驾驶人的道德伦理、生理和心理三个方面进行测试。明确规定,必须经过驾驶人适应性检测部门的检测合格后,才能申请办理驾驶证手续,该检测表存入驾驶人档案备查。同时必须规定,如果驾驶人在今后驾驶中发生重大以上交通事故时,须到驾驶人适应性检测部门重新检测并调出原检测单实行责任倒查。再次,对从事危险化学物品和旅客运输的驾驶人,应在其原有驾驶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专门的危险化学物品运输和客运安全行车方面的特殊培训。最后,要切实抓好机动车驾驶人的继续教育工作。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驾驶人,应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对年轻驾驶人应着重培训和训练,单独驾车2至3年后,要不断地进行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肇事原因教育,使他们遵纪守法,礼貌行车;对30岁以上的驾驶人应在提高理论技术和心理素质上下功夫,使他们熟知交通法规,熟练掌握驾驶技术和操作技巧;对40岁以上的驾驶人应总结他们安全行车的经验和出事的教训,让他们现身说法,以亲身感受和体验教育年轻驾驶人;对50岁以上的驾驶人应重点教育他们注意休息、防止疲劳、少加班、少跑长途车,不能逞能不服老,更不能跟年轻驾驶人比“英雄”气概;对60岁以上的驾驶人主要是做好劝退工作。
  第二,对全社会人员的教育管理。内容主要分为学校教育管理和社会教育管理。一是教育部门要坚持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从孩子抓起,将之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并在中考、高考中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二是利用一切新闻媒体和宣传手段对全社会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和交通法规宣传,加强和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制观念。
  (二)针对车辆因素引发交通事故的预防措施
  良好的车辆技术性能是保证安全驾驶的物质基础。分析表明,在一些车毁人亡的特大交通事故中,车辆制动、转向部件的失效或效能不良占有较大比例。尽管当今世界上的车辆性能已有很大改善,但车辆方面的原因仍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一是要加强对汽车安全技术性能的检测,确保汽车转向、制动、灯光等机件符合安全标准,减少因机械故障而引发交通事故。
  二是大力推行客运车辆“门检”制度,即:客车出站前,由各客运公司门检中心工作人员对车辆安全技术状况进行检查,发现和纠正事故隐患,防止“病车”上路危及乘客生命安全。恩施州从2002年7月份开始,在全州推行客运车辆“门检”制度以来,各门检中心和各站点共检查客运车辆7.8万辆次,及时纠正了7900多次轻微事故隐患,并对传动轴断裂、刹车管漏油、制动皮碗破裂、横直拉杆及球头插销等出现严重故障的195次重大事故隐患及时进行了排除,有效确保了客运车辆运输安全。此外,驾驶人日常应对自己的车辆勤于保养和维护,出车前应仔细检查转向系和制动系,及时消除隐患,保证车况良好。
  三是严格机动车报废制度。机动车本身部件严重缺陷或已达到报废年限仍在投入运营,由于车况本身不良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必须严格防止这类车辆上路行驶。一方面要严格机动车年度检验制度,另一方面必须严格执行车辆报废制度,避免因车况不良造成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
  四是推广安装汽车新型安全装置。近年来,各汽车制造厂陆续推出了各种新型安全装置,如车载防撞系统、打瞌睡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报警系统、轮胎气压过低警报系统、视觉警报系统等。这些安全装置的应用使车辆进一步实现了智能化,能对驾驶人及乘客提供安全保障。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运输企业安装使用汽车行驶记录仪或GPS卫星定位系统,凡未安装记录仪或GPS的,禁止参加春运或旅游等高峰季节的运输。
  (三)针对道路因素引发交通事故的预防措施
  一是科学设计新修道路线形。道路线形分为平面线形和纵断面线形。平面线形设计必须从汽车行驶力学特性出发,保证汽车行驶时的安全、迅速、舒适,符合交通心理和视觉特性。平面线形应直接、连续、均衡,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各级公路的转角应铺设为半径较大的圆曲线,转角过小时,应设法调整平面线形,两同向曲线间应设有足够长度的直线相连。曲线线形应特别注意技术指标的均衡性与连续性,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可在曲线间插入足够长的直线或回旋线。断面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设计成视觉连续、平顺而圆滑的线形,避免在短距离内出现频繁起伏,避免能看见近处和远处而看不见中间凹处的线形。
 二是不断改善现有道路状况。在这方面,要将国道、省道、县道等主干道路作为重点加以改善。严格按照(JT001-97)《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改善道路纵断面线形、降低纵坡及增大竖曲线半径;改善平面线形、裁弯取直、消除瓶颈、消除路边障碍物,确保交叉口和弯道的视距;提高路面的粗糙度及排水能力,改善路面防滑性能。特别是要提高平面交叉路口的灯控率及完善主干道路的隔离设施。
  三是坚持不懈地开展危险路段排查整改工作。据美国非营利机构信息项目“TRIP”(the road information program)研究表明,“采取施划道路标线,将路肩变宽,增加隔离带等措施可以减少交通事故死亡人数。”1998年至今,恩施州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危险路段共组织了5次比较大的排查行动,提交整改建议书799份,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交通、公路等部门直接努力下,共修建防撞墙300多座,这些防撞墙被各类车辆撞击1110余次,其中客运车辆133台,避免了3000余人的伤残或死亡。由恩施交警创造发明的“防撞墙”等物理工程作法,为有效预防交通事故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坚持不懈地整改危险路段是预防山区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措施。政府部门每年至少组织召开2次以上专题会议,听取危险路段情况汇报,按照“及时发现、准确勘评、尽快报告、跟踪督办、出事倒查、按责追究”的工作流程和要求,建立健全危险路段排查整改工作分工负责制。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及时准确地发现勘评危险路段,根据不同情况逐一提出具体整改建议,并向党委、政府报告;交通部门根据党委、政府的指示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建议,积极筹措资金进行整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并在危险路段整改结束后,组织进行检查验收,发现整改不合格的,要督促限期再改,确保有效。凡属道路危险等原因引发一次死亡3人以上交通事故的,一律实行责任倒查。没有排查发现并及时报告的,追究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已经发现报告但未及时整改或整改不合格的,追究有关部门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四)针对环境因素引发交通事故的预防措施
  一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及时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排除事故隐患,并按有关法规从严管理。在一些超速现象严重的路段定点设岗,运用酒精测试仪对酒后驾车的嫌疑对象进行测试,用雷达测速仪对超速车辆进行查处;做好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及可变信息牌的设置工作,如有损坏应及时补上;在事故多发路段,以及桥梁、急转弯、立交桥、匝道等路面复杂或积水地点设置警告牌。在雨、雾、雪天等灾害气候条件下应制定交通管制预案,合理控制交通流量,疏导好车辆通行;在城市道路,应实现人车分流,进行合理的交通渠化,科学控制道路进、出口;在交通量超过道路通行能力的路段,可以通过限制交通流量的方法来保证交通安全,同时路段的管理者在流量调整阶段,要向车主和驾驶人发布分流信息,提供最佳绕行路线。
  二是要努力构建和谐的道路景观。良好的道路景观不仅会给交通参与者带来美的享受、心情愉悦、不易疲劳,而且还可起到良好的视线诱导作用,有利于行车安全。景观设计不合理,对交通安全不利。因此,路旁建筑物不能过于拥护,树木不能过于浓密或靠近道路,路堑边坡不能过大,否则,都会使驾驶人产生压抑感,容易造成疲劳。种植或修剪树木不应掩蔽交通信号、交通标志、视线诱导标志等,否则,易引发交通事故。此外,对广告牌、标语牌、霓红灯等易与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相混杂,产生干扰作用的要坚决清除。总之,单调、萧索的路旁景观,会对驾驶人心理上产生催眠作用,导致疲劳驾驶。和谐的道路景观会产生视觉上的和谐性与连续性,使乘客和驾驶人在路上感受到环境优美,提高道路交通系统安全性。
  三是在318、209国道恩施段的野三关、谋道、团结桥、龙凤坝、红岩寺、椒园分别设立道路交通安全服务站和强制休息点,专司客车安全检查工作。各服务站一律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对过境客车,做到逢车必查,坚持做到“一查二问三嘱咐四登记”,即查行驶证、驾驶证、保险证、防滑防冻设施和防车匪路霸器材;询问乘客,了解驾驶人是否存在超员等交通违法行为;嘱咐驾驶人安全行车;登记客运车辆和驾驶人有关信息。对外籍长途客车驾驶入连续驾驶超过4小时的,一律强制休息20分钟以上。同时,主动协调周边地区交通运管部门和客运单位,调整过往318、209国道恩施段客运车辆班次,尽可能减少和避免车辆夜间通行318、209国道山区道路。


  五、结语

  道路交通事故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动态过程,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往往并不是人、车、路、环境等因素中某一因素单独所致,而是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预防道路交通事故,提高车辆运行的安全性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人的交通教育、提高车辆的安全性、不断改善道路条件和优化道路交通安全环境等四个方面综合考虑,理清思路,抓住主体,不断建立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作敏《交通工程学》(人民交通出版社)
  2.《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
  3.公安部交管局《关于2005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情况的通报》(公交管[2005]201号)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州公安局交警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