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体育法规体制论文
请各位大虾帮下小弟,急用~~
解答:
中国体育发展战略调整动力机制研究(供你参考)
【内容提要】笔者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总结和分析了中国体育发展战略三次大调整发生的动力机制等问题。研究认为,中国体育发展战略发生的三次调整是在国际体育运动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变革以及中国体育改革等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中国体育积极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体育发展战略调整的内在动力。
【摘 要 题】体育研究
【关 键 词】中国体育/发展战略/调整/动
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系统研究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自1983年以来,原国家体委多次就中国体育发展战略问题举行学术研讨会,国务院和原国家体委相继在80年代和90年代制定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等一系列重要的战略决策方针。中国体育在发展战略选择上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的战略调整与转移过程。笔者试图通过研究中国体育发展战略发生以及调整的动力机制,以期对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1 从“优先发展”战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有学者又称其为“赶超战略”)初步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战略的形成主要以一系列会议决策、方针政策等为标志。如1984年在全国体育发展战略、体育改革会议上正式提出把在奥运会上名列前茅作为发展目标,要求“各级体委都立足本地区,面向全世界,为奥运会作贡献”,把运动技术水平作为体育强国的主要标志[1];中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是在“普及与提高”的政策方针基础上形成的。根据国际竞技体育发展的大局势和中国体育发展的现状,1987年全国第2届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上,提出“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战略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1989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提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并把它作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指导方针。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更为丰富,原国家体委正式提出“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等战略发展规划,并首次以法律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确立了“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2]: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国际上广为传播,我国于1993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了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并于1994年3月正式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体育理论界就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讨论,我国体育界明确提出“三个协调发展”的方针,即体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体育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的协调发展;体育内部的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三个协调发展”的方针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3]。袁伟民在200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多次谈到实现体育事业特别是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有关对策问题。以上这些方针决策标志着中国体育已经开始启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序幕。
2 中国体育发展战略调整的动力机制
2.1 国际体育运动发展趋势
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大调整也是适应世界体育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应变之举。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体育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广泛参与世界竞技体育的竞争成为世界体育发展的主流。20世纪的竞技体育以惊人的冲击力向国际化、科学化和高水平化推进,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世界竞技体育主宰了体育运动发展的命运,成为当代体育运动的主体。它创造了20世纪灿烂的竞技文化,也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经济生活[4]。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更加重视奥运成绩和排名,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国家对竞技体育的管理和支持,包括强化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从战略高度发展和调整项目布局等措施[5]。在这种时局下,中国体育紧跟国际体育发展潮流,积极制定发展战略,完成了发展战略的大规模调整与转变。中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出的重要背景,是谋求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坛上的地位,并以取得优异参赛成绩作为辐射力,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动力;由于在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上没能得到实际贯彻,造成中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基础异常薄弱,在此基础上,提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便也成为顺乎自然的选择;而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渗透,各国都在积极制定对策实施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固守传统体育发展模式,依靠体育资源存量增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因此,中国体育义无反顾地举起了可持续发展的大旗。
2.2 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变革
中国当代体育运动与政治、社会有着广泛的、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的变革必然要实现包含体育事业在内的同步改革,即体育必须参与社会的改革[6]。发生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几次大调整,都直接与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动有关。中国体育三次重大发展战略的提出及调整,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实现的。改革开放国策确立之初,一方面,国家急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动力支持;另一方面,国家经济实力不强,不可能支持所有体育事业的发展,只能选择竞技体育优先发展,于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与转变而形成的,中国社会逐步进入“小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恩格尔系数大大下降,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长期以来困扰中国体育发展投入不足的状况将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善。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促进《奥运争光计划》实施的同时,大力推动全面健身计划,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群众体育的促进、协调与指导,提高国民素质成为时代所趋。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步步深化,而“可持续发展特别适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发展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选择”[7]。于是,中国体育选择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3 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内在动力
中国体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是体育发展战略发生调整的内因和根据。建国50多年来,中国体育一直在顽强的躁动中谋求自身的发展。20世纪后期的中国体育,是在两股时代潮流的汇合点上求生存、求发展的:第一股潮流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相应的经济体制不可遏止的变革。第二股潮流是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它自身躁动着的改革倾向。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调整与迁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中国体育自身改革发展需要而为的。20世纪的中国体育在致力于改革的20多年中,大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1年开始为体育改革的酝酿阶段;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标志着改革第二阶段的开始,是体育改革的摸索阶段;1993年《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的意见》标志着中国体育改革进入第三阶段,是体育改革的深化阶段[7]。1998年原国家体委改名为国家体育总局,标志着中国体育改革已进入深化发展的快行道。进入21世纪,中国体育事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面临着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如何出色地办好北京2008年奥运会,并抓住机遇,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2002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发布,从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到新时期发展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这标志着中国体育在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肖林鹏.中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回顾与总结[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1):1-3.
[2] 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19491998)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483,562,
[3] 肖林鹏.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3):4-6.
[4] 马铁.国际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我们的启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4(2):9-13.
[5] 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5.
[6] 王忠武.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方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467.
[7] 卢元镇.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0,20(3):1-7.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