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问题..在线等
写一篇有关夏商周文化的文章..
解答:
夏商周文化
夏商周时代,是汉族前身华夏民族形成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独自特色与哲学体系的时代。
獬豸与华表
——夏朝的法政文化
随着国家体制的建立,刑法、监狱等作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也就应运而生。古史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法典。
法政起于何时?古史传说,“皋陶造法律”, “皋陶作刑” ,“皋陶造狱”等。总之,法律、刑法、监狱,都是皋陶始创的。皋陶在尧、舜、禹时都为法官,曾被大禹选为继承人,因过早去世而未继位。皋陶被后世奉为刑狱之祖,即狱神。
相传,皋陶处理狱讼,凡有疑难,则以獬豸决之。獬豸,是形似牛羊的独角神兽,善别曲直。 “见人斗,触不直者。斗人争,咋(意为“咬”)不正者”。
这一古老的断狱法,相沿甚久。春秋时还有一著名案例:齐国有甲乙二人争讼,三年不决。最后,盟誓于神社,进行神判。代表神的是头羊。先读甲的讼辞,至终,羊不动。又读乙的讼辞,未及半,羊起而触乙。乙折脚,死于神社。
神话中的獬豸,在这里具体为一头神羊。獬豸决讼的神话或许是从羊判的原始风俗衍演而成。獬豸有若龙凤,龙为皇帝的象征,凤为皇后的象征,獬豸则成为古代司法的象征。汉唐法官戴“獬豸冠”。明清法官补服用獬豸图案。现代法官袍上已看不到那个独角兽,可庭审用的“法槌”上雕刻的就是独角兽獬豸的兽头,用以象征执法公正。“獬豸”已成为几千年来中国法政文化的一个显著徽帜。
尧舜禹时代,政事多相沿原始民主风俗。相传,尧设敢谏之鼓,舜设诽谤之木,禹设五乐(鼓、钟、铎、磬、鞉),以便老百姓击鼓敲钟,登堂入室,陈述自己的意见或诉说冤情。这些古风后世多逐渐消亡,只有告状时可击衙外“登闻鼓”流传下来。这就是“击鼓鸣冤”的由来。
诽谤之木是设在通衢的立木,国家政事有何缺失,百姓可直书木上。“诽谤”一词在古代没有恶意攻击的意思,是指批评他人的过错和短处。“诽谤之木”就是“公开的意见箱”,有以广听闻、体察民情的作用。可惜,这种具有民主性的政治设施,秦朝时被始皇帝给废除了。汉后重设,立柱上加横木,其状若花,改称“华表”。华表多饰于宫殿、城垣、陵墓,以及桥头。中国现存华表很多,而以天安门华表堪称佼佼者。那华表身饰云龙,以彰宫廷的威严,非同一般。华表柱顶雕有蹲兽,其名曰“吼”。相传,吼性好望,故又称“望天吼”。天安门内两个华表上的望天吼,头朝宫内,名曰“望君出”,好象在说:皇帝啊,不要沉湎于宫廷的华贵生活,出来了解天下百姓的疾苦吧!天安门外两个华表上的吼,其头朝外,名曰“望君归”。好象在说:皇帝啊,不要耽恋于山山水水,快些归来治理朝政吧!这是老北京的传说,并无确据。然而,这传说却体现了华表之设意在监督国政的本意。历朝帝王都是独断专制的,老百姓谁还敢在那华表上指斥时政呢,只能将自己的政治愿望寄托给那根本不会说话的石兽了!
从獬豸与华表的传说,我们还可看到夏朝国家体制建立之初,既有刑狱等专政工具,也保留着原始民主制的残风遗韵!
甲骨秘档
——商朝的巫史文化
商朝的文化,自从商纣王被周武王砍下头颅,就渐渐被尘封起来,后世也就茫茫然了。可是,近百年来,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使得堙没了三千年的商朝文化重现出灿烂与辉煌!最早而又最重大的发现当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甲骨文中记有商族先公先王的名号,与史书的记载基本一致。这一来,茫然的三千多年前的古史一下就成为有物可证的信史了。黄河流域的甲骨文如同两河流域的泥版文书,成为重大考古发现,曾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那是1899年的秋天,皇家大学国子监祭酒(校长)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上发现有奇奇怪怪的刻划,仔细察看,认出那是非籀非篆的古老文字。这位大学者十分惊讶,于是,不惜重金收购这种带字龙骨,加以研究。这些刻于龟甲、牛骨、鹿骨以及人骨上的文字遂被称为“龟甲兽骨文”,后简称“甲骨文”。
商朝废都殷墟出土了多少甲骨,已难确知,多已被毁或当成“龙骨”吃掉了。仅据1988年以前的统计,中外收藏的总计十五万四千六百零四片。其中,中国收藏的计十二万七千九百零四片,流散于国外的为两万六千七百片。分藏于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德国、俄国、瑞典、瑞士、法国、新加坡、比利时、韩国等十二个国家。
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四千五百多个。1915年时可释读的不足五百字,1929年可释读八百七十字,1934年达到一千零六字,现在可识的字约有一千五百个,约占单字总数的三分之一。未能释读的,多系人名、地名、物名等专有名词。故虽只“破译”了三分之一,大多卜辞的大意已约略可知。
甲骨卜辞除记录大量人文资料外,也是部包罗万象的科学记录,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农业、医学、数学、生物、交通等等。有不少成就在那个时代是出类拔萃的。诸如:以圭表测日影,从日影的长短测得冬至和夏至,以两个冬至间的日数测出太阳一回归年的周期。预测日食和月食。医学已能测知产妇的预产期。兽医学已采用去势术。等等。考古还发现商代已有规模可观的采矿业、青铜器的冶铸(如司母戊大鼎,高133 厘米,重达875公斤)、 陨铁的利用,驿传的设置,林林总总,难以一一尽述。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十进制”和“时序法”。
世界许多古文化,为了计数的需要,创造了各自的进位制。
如美洲的玛雅文化采用二十进制,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化,采用六十进制。在中国采用的是十进制。十进制早在史前已见端倪,商甲骨卜辞中的数字,有了一、十、百、千、万等。比较形象而直观的是商代的象牙尺,一尺刻有十寸,每寸刻有十分。它们是中国计量已用十进位的实物证据。有位数学家指出:“这一创造对世界文化贡献之大,如果不能与火的发明相比,也是可以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相媲美的。”英国李约瑟博士也曾说:当我们开始使用“印度数字”的时候,“十进制”在中国已使用两千多年了。他还说:“如果没有这种十进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统一化的世界!”
说到“统一化的世界”,也就涉及到“时序法”。在日文,以及英文、法文里,记时是按日、月、年或月、日、年的序列。而中文相反,是按年、月、日的序列记时,这早已是中国人的普通常识。可是,甲骨卜辞却揭示,三千多年以前的商代使用的却是日、月、年时序法,周朝时才将之颠倒过来,改为年、月、日的时序法,相沿至今。这种时序法今天已成为国际标准时序法,向世界推行了。
《易经》
—–— 东方智慧之渊薮
西方有部《旧约》,被视为“古史之源”、“文学宝库”,名曰《圣经》。东方也有部“圣经”,其名曰《易》,故称《易经》。它被视为“中华文化之本源”,“东方智慧之渊薮”。《易经》比《圣经》还古老,这座神秘的殿堂奠基于先民手持石斧的时代,落成于中华古史的青铜盛世,即三千年前的商周之际。
自从孔子删定“六经”以来,《易经》即被列为群经之首,独尊于世两千几百年。自从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在西方和东方先后都掀起了《易经》热,古老的华夏哲典元祖,竟成为当今世界亿万人的《启示录》。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关键是《易经》的宇宙观和那深邃的思维方法吧!
《易经》的宇宙观是指什么?《易经·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指天地未分之先的混沌之状。混沌之气运行不止,而分两仪,即阴阳。有阴阳,才生出四象。四象指四时,即春夏秋冬。有了四象才生出八卦。八卦,分别代表的为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卦变化,才生出万事万物来。可见《易经》不是从微观去看世界,而是从宏观去看世界的。这正是几千年来“中国思维”的一大特点。
《易》是什么?孔子说:“生生谓之易”。意为万事万物不是僵化的,而是生生不息的,不是停滞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一种发展变化的思维方法。
《易经》是讲八卦的,用之占卜。八卦,是八组象征性的符号。它在东方文化圈内很流行。八卦的奥秘在哪里?请先算一道数学题:湿婆神的十只手分别拿着绳子、钩子、蛇、鼓、头盖骨、三叉戟、床架、匕首、箭、弓,即十件法器。如果十只手交换着拿这十种法器,不准重复,会有多少种方式?
有多少呢?三百六十二万八千八百种。这是印度婆什迦罗的名著《丽罗娃提》中提出的一个有趣的数学排列问题。
相传,周文王被商纣王监禁在羑里七年,就专心致志地研究易学,遂将八卦衍绎为六十四卦,并为每卦写了解说辞,从此,才有了《周易》。文王是如何演易的呢?文王之先已有八卦,每卦只有三爻,爻有两种符号,一种为“――”,代表阴,一种为“——”,代表阳。后世用铜钱算卦,一个铜钱有正反两面,可分别代表阴或阳,用三个铜钱从下向上摆,可正可反,不许重样,最多只能摆出八种。若将三爻的单卦,变成六爻组成的重卦。犹如将三个铜钱换成六个铜钱,其摆法最多是六十四式。这种演绎方法,与湿婆算题是同一个数理问题。如果不断演绎下去,九爻、十二爻、三十六爻……那将怎样呢?那将会得出一系列的天文数字。从而在数学上也获得惊人的成就。八卦虽然只推演到六十四卦就终止了,可是,不用遗憾,易者筮卜时会赋予六十四卦每一卦许多信息。比如乾卦,象征天,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象征日、阳、男性、父亲、君主、刚健等。坤卦则与乾卦相对,象征地,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象征月、阴、女子、母亲、臣仆、柔弱等。这样,每卦都可以与湿婆神手中法器所代表的信息量相比,变化无穷。再加之卦的内涵是有规定性的,可外延又具有模糊性。这样,筮卜者即可以简单的卦象和卦辞来推衍、阐发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非但不会捉襟见肘,且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呢!有人称之为“宇宙代数学”。这就是“八卦”的核心秘密!
用八卦占卜吉凶祸福,在今天看来,是迷信和愚昧,可是,在历史上却不尽然。人类童年,混沌少智,懵懵懂懂,是不知顾及后果的。当先民知道占卜,是一次跨时代的伟大的进步,表明人类的智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行动之先已希冀预知后果的吉凶。尽管占卜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但它却孕育着科学的预测学。先民在占卜、实践、再占卜、再实践的反复验证中,逐渐领悟、观察到某些事物的前因后果、某些现象与本质的必然联系,天长日久,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和对客观事物的某些规律性的认识,逐渐反映到卜筮的验辞中来。在《周易》中就已形成了阴阳对立的矛盾观,有着居安思危、满招损、谦受益之类的朴素辩证思想方法。孔老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形影不离!并且写了介绍、评论《周易》的文章,附录在《周易》书后,名曰“系辞”。《周易》实际是用辩证法理论写成的。孔子在《系辞》里就已指出书中有“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观点。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在哲学上最根本的理论体系!
科学预见史上有三层境界:从不知占卜到知道占卜,这是一层境界;占以决疑,并不迷信,这是第二层境界;“善易者不占”,即达到第三层境界。何谓“善易者不占”?就是懂得了事物变化的规律,有了科学的预见,是用不着占卜的。比如毛泽东著《论持久战》一书,在抗战之初,就预见到战争将分三个阶段,战争将是持久的,又是中国必胜无疑的。历史早已证明这一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总之,《周易》是部算卦用的说明书,也是部“东方哲典”。它很神秘,却不属于神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是座“东方的智慧宝库”,也是全世界的智慧宝藏之一。
参考文献:http://guobn.spaces.live.com/blog/cns!1C07D6D3E0D5C965!147.e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