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
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
新阶段。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理论在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进
行了充分地科学论证。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
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
义的新境界,集中表现在坚持实事求
是的自觉性、坚定性和彻底性上面,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现
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科学的判
断,并以此作为立论基础和制定一切
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
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
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宽广眼
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
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
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
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
体系。这是邓小平理论成为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的最重要标志。
从产生的历史背景看,是在和平与发
展成为新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总
结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从
其解决的问题看,它第一次比较系统
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
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
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
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
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从所涉及的领域看,它贯通哲学、政
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
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
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等方面,是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体
系。从它的发展看,它完全以实践为
基础,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
展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新探
[摘要]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
基础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进行锲而不舍的理论探索中形成的, 因而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时代地位。本文
将以一种新的视野,从理论体系、历史与现实以及时代发展等多个角度,对邓小平理论的时代地位作一个新的探索。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1 邓小平理论处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是发展
了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着坚实的思想基础,这一基础不是别
的,正是马克思、恩格斯等创造的科学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
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1.1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在前期经历了两次历史
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之前,社会主义学说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
理论到实践两次历史性飞跃。早在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
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分析了法国资产阶级
革命取得胜利和英国产业革命蓬勃发展的状况,体会到资产阶
级的剥削和压迫给无产阶级带来深重的灾难。他们运用启蒙学
派的理论,把资本主义制度置于理性的法庭进行批判,由此提
出了他们关于理想社会的方案,形成了完整的“批判的空想社
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种空想社会主义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
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是私有制;同时提出了未来社会必须是
有计划组织社会生产等许多积极主张和天才的预测。但毕竟它
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他们不了解阶级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和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
19世纪4JD年代,随着欧洲产业革命接近完成,社会生产
力大大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固有矛盾日益暴露,现代工业
无产阶级也同时形成。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社会经
济条件和阶级条件。为此,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各自艰苦探索
和认真思考,完成了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他们批判
地继承了社会主义先驱者的理论成果,科学地认识了资本主义
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最
终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和暂时性,为无产阶
级革命奠定了基础。正是这种深刻的理论揭示,完成了社会主
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次历史|『生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后,由于它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很
快成为千百万无产者的伟大实践,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直至1917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最
终打开了世界历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由此完成了科学社会主
义从理论到实践,进而从政治理想变为制度现实的新的历史性
飞跃。
1.2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历
史性飞跃
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
的飞跃,列宁和毛泽东等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
的话;那么,始于列宁,中经斯大林和毛泽东,到邓小平时期
初步完成的,则是社会主义从革命到建设的飞跃。这第三次飞
跃初步完成的标志,就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
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
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阶
段,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性贡献主要表现
在:第一,正确认定社会主义国家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解决
了逾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矛盾。当
年,马、恩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
胜利,社会主义因此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因而不存在这一矛盾。然而,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经济文化
比较落后的地区建立的,故这一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过去我
们对此缺乏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导致了超越阶段、盲目冒进的
错误。邓小平深刻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必
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到突出位置,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长期困
扰的历史矛盾。第二,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的目
的两个方面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超越前人的条条框
框,大胆地提出社会主义首先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而消除
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从而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的问题,奠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第三,
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而提出改革是社会主
义社会的发展动力。他反复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
力。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科学理论,很好地
解决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第四,提出了经
济改革的F{标是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找到_r有效
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马、恩设想的理
想社会是产品经济社会,没有商品、货币;列宁、斯大林虽承
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和货币,但仍将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
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邓小平科学地考察了当代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指出计划和市场只是手段,不是社会主
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解决了困扰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经济
体制改革的难题,找到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效的组织形
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突破性的
重大贡献。第五,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的方针,明
确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从而展现了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同步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前景。
1.3 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毫无疑问,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历史
性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但这个发展又是真正建
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发展。它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可
以说是继承与发展、流与源的关系。其源头有三:一是马克思
晚年的新思想,即社会主义本质的二重性论和东方社会主义新
道路论;二是列宁后期的新思路,即对社会主义本质、商品、
市场及改革等的新观点;三是毛泽东思想中新民主主义建国理
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这是邓小平理论最直接、
最主要的理论来源。同时,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是
在运用中发展,即用一般性原理分析具体实际问题,由此丰富
了一般性原理并使之具体化;另一方面是个别观点上的发展。
总之,邓小平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既有联系又
有区别,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继承与发展;二者
在说明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的功能上是互相补充的。因此,邓
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
义
2 邓小平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与现实基础上,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发
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而且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深入分析中国历史与现实,解决中国现代
化道路基础上产生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1 中国现代化道路在此前的初步探索中经历了两次历史选
择
在邓小平理论之前,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经历了两次历史
选择。
早在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将中国轰出了
中世纪,迫使中国缓慢地走上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艰
难路途。为寻求中国现代化的出路,中华民族的 一部分先进分
子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始而变法改良,维新派企图凭借清廷的
力量有秩序地进行自上而下的现代化;继而开始革命,革命派
将理想付诸自下而上的革命方式。但无论是改良还是革命,其
内在隐含的现代化道路的取向都是走英美道路的凸现,最终均
以失败告终。
到20世纪一、二十年代时,近代中国80年资本主义追求
失败了;而国内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则不断发展;世界社会主义
思潮又风起云涌,正足这些众多推动力所组成的历史伟力将中
国推向了社会主义新时代。于是,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纷纷传人
中国,但群起的社会主义流派在相互抵牾中虽然出现了一时的
多姿,又因各自的理论破绽和设计漏洞而色泽褪尽。唯独科学
社会主义以其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从众多的社会
主义流派中凸现出来,再加上十月革命成功,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骤然兴起。然由于历史的原因, “走俄国人的路”成了中国
现代化道路探索过程的第二次历史选择。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
“走俄国人的路”开始的;建国以后也基本上仿效了苏联社会
主义现代化模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苏联的道路被看成唯一
正确的道路。当然,在“走俄国人的路”过程中,仍然有独立
自主的追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即因“走自己的路”才取得
胜利;在50年代,也仍在相当多的方面有着从中国国情出发
的正确政策,但苏联模式无疑深深地影响着中国革命和建设,
并在根本上重复着它的内在缺陷。可以说, “走俄国人的路”
虽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有着积极影响,但总体上和“走英美道
路” 一样,因其严重脱离中国国情而最终以失败告终。
2.2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实践完成了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
第三次历史性选择
如果说近代中国先进人士走的是英美道路,毛泽东提出
“走俄国人的路” ,这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两次历史选择的
话;那么,始于毛泽东,到邓小平时期完成的,则是“走自己
的路” 的新的历史性选择。
和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在创立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做了
大量清理思想地基工作一样,邓小平在设计中国现代化,也即
在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也是从清理思想
地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开始的,并由此实现了反教条主义的
三个重大突破。首先,打破了对马列主义本本的教条。邓小平
从两个层面展开了对本本主义的清理。一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
本义和精髓的理解。他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它是“颠扑不破
的真理” , “其精髓就是实事求是”。二是要求将马克思主义
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他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因
为“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 ,是探索怎样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事业,这就“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教条,而要
把它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寻找新的出路。其次,打破
了“两个凡是”的教条。在理论上,邓小平指出“两个凡是”
不是马克思主义,他说: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
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 。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
‘凡是’。” 因此,他不失时机地在抨击本本主义中清理“两
个凡是”的教条主义实质。同时,在实践上,邓小平积极地推
动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努力倡导全
面科学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从而彻底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
误,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了真正恢复和重新发扬。再
次,打破了对别国经验和别国模式的教条。把别国经验和别国
模式当作教条来信奉和照搬,这是社会主义中国存在的教条主
义的又一重要表现。这种教条主义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长
期存在。从早期的走英美道路以致宣扬“全盘西化”,到后来
机械照搬苏联模式,都是如此。对此,邓小平非常注意吸取历
史教训,强调中国特色,认为“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
从来不会成功”。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照搬苏联模式不能成
功,照搬西方同样是错误的,即使以后“一国两制”下的香港
“也不能完全西化,不能照搬西方的那一套”。
邓小平对“走自己的路”的探索,是毛泽东之后又一个反教
条主义的里程碑。从这一里程碑的空间维度看,XlbJ,平反教条主
义及由此确立的特色理论乃是有别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西
方模式的资本主义甚至以“第三条道路” 自诩的民主社会主义
模式的新的道路;从其时间维度看,邓小平反教条主义及由此
达到继承和发展的,不光是毛泽东的事业、列宁的事业,从根
本上乃是促进了马、恩所开创的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化;
从观念维度看,更是破除了一切旧束缚,达到了思想大解放。
从此,邓小平正确地将毛泽东晚年“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理论
范式,及时地纠正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范式之中;
又及时地将走别人的路推进到走“中国特色”道路之中。由此
完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的历史性选择。
2.3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随着各种教条主义的被打破,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
原则得到了真正的确立。在邓小平那里, “实事” 主要指经济
建设,发展生产力; “求是”主要是“求”经济发展的规律。
因此,他把“走自己的路”的思路,牢牢地放置在中国国情基
础上。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个客观性的前提
就是中国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作为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还
“不够格”;他提出搞中国式现代化,一个客观性的前提就是
中国“底子薄,人口多” , “10亿人口,8亿农民” ,生产力
极其低下。从邓小平的思维原则看, “走自己的路”就是要一
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一切从中国的发展和富强出发;一切按
中国方式办;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放在中国人民自己的位置上。
特别是在适应世界现代化大潮时,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于工
业化、市场化、法制化、科学化等西方世界有的现代化内容,
中国也都要有,但必须按中国的方式办,既不“邯郸学步” ,
也不排斥借鉴和吸纳。这就使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牢牢
扎根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绝不按教条或主观意志去构思奇迹。
总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实现
了观念和思维上的重大变革,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
把毛泽东开创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
相结合的实践理论,推上了又一高峰,从而创造性地构建了真
正适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 邓小平理论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主题和时代特
征,是真正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在深入理解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这一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同
时,还着重明确并反映世界发展的主题。
邓小平指出,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争取和平、争取发
展,决定当代世界命运的中心论题是实现和维护世界和平,共
同发展繁荣。这是对当代世界矛盾的一个新概括。列宁曾说
过: “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
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
等。”从抽象的、最一般的原则而言,这无疑是正确的。我们
过去习惯于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国际形势。但是,现在国际关
系已出现许多新情况。从本世纪初开始的世界各种矛盾,现在
虽都还仍然存在,但牵动和制约各种矛盾的主要矛盾则是两
个,即战争与和平的矛盾,落后与发展的矛盾。
邓小平在深入分析现时代发展态势后,肯定世界战争是可
以避免的,世界和平是可以维持的。早在1985年,他就指
出: “全世界维护和平力量进一步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
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因
此,他特别强调这种和平共处的国际环境是一切发展中国家利
用来致力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条件和良好时机。同时,邓小平深
入指出发展已成为世界形势的核心问题,认为现在各种制度的
国家都在进行改革。这种改革调整的最深层动力,显然是谋求
发展,主要是经济的发展。因此,他精辟地指出: “世界上关
系到全局的两大问题是和平和发展问题,形象地说,就是东
西、南北问题。”而这其中,南北的发展问题至关重要, “因
为只有发展中国家发达起来,和平才真正有保证” 。邓小平深
刻揭示了在当代世界局势中和平是解决一切国际问题的基础和
前提,而最终实现各国的发展则是一切国际问题的核心。可以
说,正是在这种对时代背景、世界发展态势的深入分析和宏观
把握,使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获得了又一重要
的时代基础。
在对世界主题深入分析的同时,邓小平还认真分析了21
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两
个方面,一是国际竞争日益加强;二是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
的压力,资本主义制度不会很快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社会主
义制度也不能很快在全世界取得胜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
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
须深入改革开放,而在改革开放中,又“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
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
方式、管理方法” 。XlbJ,平正是从这种实际情况出发,放弃了
那种在消灭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
以及拒绝与资本主义往来的封闭政策,引导全党逐渐树立起这
样一种新观念:在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
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积极地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广泛的联系,
大胆地向他们全面开放,使社会主义勇敢地面对资本主义。这
是社会主义观念的又一个重大发展。
由此可见,邓小平理论是反映了世界主题和时代特征的真
正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综前所述,邓小平理论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既总结历
史又正视现实,放眼未来;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与中国
国情相结合,又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它不仅是发展了的马克思
主义,而且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又是真正现时代的马克
思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283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382.191.2,267.127.105页.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
【4】《列宁全集》(21),人民出版社,第123页.
附件:
试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pdf